湖北日報訊 圖為:動車帶動了武漢和宜昌的旅游業(yè)。(記者 楊平 攝)
記者陳熹張姍妮劉天縱新聞研修班學員丁欣
百年鐵路夢,,一經夢圓,,便釋放出巨大能量,牽引著沿途的市縣飛奔向前,。
昨日,,漢宜鐵路已運行整整一年,它帶給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江漢平原何種變遷,?且看近日記者的調查,。
一條交通大動脈
一個多月前,華訊方舟科技(湖北)有限公司與荊州開發(fā)區(qū)簽約,,投資38億元建設通訊科技城,。“漢宜高鐵開通,是我們決定投資的重要原因,。”公司總經理項俊暉說,。
“我們與客商的往來全靠漢宜高鐵。”項俊暉說,,一個半小時的車程,,讓荊州與武漢近得好像城郊與城中心。
仙桃市招商局副局長王少武講了另一個故事,。一位福建老板對來仙桃投資猶豫不決,,仙桃市邀請該老板來考察。王少武破例沒有派車到武漢迎接,,而是花40元為客商買了一張動車票,。“客商體驗了動車的便捷,項目很快敲定,。”王少武說,。
漢宜鐵路如今成為仙桃對外招商最重要的“賣點”。漢宜鐵路通車一年來,,仙桃招商引資項目數同比增長20%,,食品、機械電子等重點產業(yè)增長超過30%,。
漢宜鐵路元年,,沿線城市的人流、物流,、資金流,、信息流明顯加快,,這條玉龍,重新定位著荊楚腹地的發(fā)展坐標,。
一個旅游大引擎
6月26日8時24分,,D5819次動車上,滿頭銀發(fā)的王文濤,、張淑珍夫婦格外引人注目,。兩位老人都已年過八旬,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神農架,。“每逢夏天都會去神農架待1個月,,今年是第7年了。”
“有了動車,,方便多了,。”張淑珍老人說,以往這條避暑之路,,要經歷近9個小時的顛簸?,F在從武漢坐動車,2個半小時到宜昌,,再轉乘汽車,,3個小時左右可抵達神農架。
火車上的老年游客不少,,說起交通工具的變遷,,感慨萬千。“動車平穩(wěn),、舒適,,座位空間大,時間又大大節(jié)省,,讓老年人不再害怕出門了,!”剛剛退休的李霞和老年大學的同學結伴而行,正計劃組織一次全班動車大郊游,。
漢宜鐵路,,帶火了沿線旅游。峽州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顏旭東說,,去年動車一開通,暑期游客立即增長50%以上,。“散客多了,,以休閑為主的家庭游、周末游增加,。”顏旭東介紹,,動車開通后,,宜昌市內酒店在周末更是“一床難求”。
去年,,宜昌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639.34萬人次,,旅游總收入200.38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 36.73%,、41.83%,。
一幅同城生活圖
一年間,漢宜動車改變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,。
10多年來,,王建合已經習慣了每周一次的雙城顛簸。他家在荊州,,卻在近百公里外的仙桃市毛嘴鎮(zhèn)的猴王焊材有限公司工作,。以前,每逢周末,,他都要花費35元,,乘坐2個小時左右的班車回家,周日晚上再匆匆離家返崗,。“現在從荊州站到仙桃西,,二等座票價只要26.5元,更重要的是,,車程縮短為40分鐘,,就跟坐公交一樣。”王建合滿心歡喜,,“現在沒感覺家和工作地是在兩個地方,,就跟在一座城市一樣。很多大城市開車上下班都得花一兩個小時呢,。”
作為一名營銷人員,,王建合奔波的足跡遠不止兩地,聯(lián)結東南西北的漢宜動車線讓頻頻出差的他感受到便利,。他興奮地說,,上周三去合肥出差,早上9點半從仙桃乘動車出發(fā),,下午辦事,,當天晚上就返回了,“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,!”
學生,、白領、打工族,、生意人……一年來,,奔波在漢宜鐵路上的列車長黃志認識了不少熟悉面孔,。“他們頻繁往返于漢宜線,說就像打的士一樣,,把動車簡稱為‘火的’,。”黃志笑著說。高鐵拉近的,,不僅僅是城市之間的距離,,更是心理距離,人們的生活半徑隨著鐵路而延伸,,開放的格局,、先進的理念,伴隨高鐵,,撲面而來,。